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跨領域藝術
Transdisciplinary Art 
開課學期
110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戲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陶亞倫 
課號
Thea5106 
課程識別碼
129 U50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A,B,C(18:25~21:05) 
上課地點
普505 
備註
戲劇學系及學程學生優先。兼為藝術設計學程課程。屬進階設計實務類。
總人數上限:3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跨領域藝術課程,主要探討新媒體結合當代藝術創作、藝術批評、策展實務、社會介入等行動。以身體、空間、時間為創作媒介,包含:行為藝術、錄像裝置、互動裝置、動力藝術、聲音藝術、網路藝術、未來電影、生物藝術等等,相關媒體藝術創作,與未來科技文化之研究。
本課程分為四個單元。前三個單元,從影像、空間、網路等媒體切入,借由實際作品的賞析與討論,引領同學進入跨領域媒體思維領域 ; 第四單元為實際創作體驗,以參與者為中心、日常生活與公共空間為背景、空間中承載的人文歷史為內容,結合身體、網路、影像、交互裝置等…跨媒體平台,共同創造一個在場的、全景式的藝術場域與事件。  

課程目標
藉由身體、網路、影像、聲音、互動裝置等媒體,介入公共空間、社會場域,以藝術行動連結自我、群眾、社會間的關係,從實作中體驗跨領域藝術創作的思維與未來發展方向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為「當代藝術創作」課程,歡迎對 科技、媒體、網路、藝術、身體、劇場等 跨領域創作實務有熱情的同學選修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無 
參考書目
1. Levinson, Paul(2000)。《數位麥克魯漢》。宋偉航譯。台灣:貓頭鷹。
2. Arthur C. Danto(2004)。《在藝術終結之後: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》。林雅琪、鄭慧雯。台灣:麥田。
3. 高千惠(2019)。《當代藝術生產線 : 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》。台灣:典藏藝術家庭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分組報告 
40% 
 
2. 
上課討論與表現 
20% 
 
3. 
期末創作提案與行動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2週
9/27  何為跨媒體藝術? 
第3週
10/04  新媒體發展與當代藝術概論 
第4週
10/11  第一單元:影像的本質 --- 從柏拉圖的洞窟理論出發 
第5週
10/18  紀實與擬像:錄像與錄像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 
第6週
10/25  宏觀與微觀權力:錄像與錄像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 
第7週
11/01  分組報告與討論 
第8週
11/08  第二單元:空間的身體性與政治性 
第9週
11/15  身體與直覺的解放:互動性空間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 
第10週
11/22  平民美學與個人自主的實踐:互動性空間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 
第11週
11/29  分組報告與討論 
第12週
12/06  第三單元:消失的主體 --- 網路的空間美學 
第13週
12/13  流動的身體與欲望:網路藝術作品賞析與討論 
第14週
12/20  速度與意外:網路藝術作品賞析與討論 
第15週
12/27  分組報告與討論 
第16週
1/03  第四單元:期末創作體驗 --- 分組、討論與執行 
第17週
1/10  各組創作計劃討論,確定目標並實地創作 
第18週
1/17  實地創作與討論 / 創作成果發表與討論